1975年9月,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,奔赴山西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。会议圆满结束之际,他偶然听闻老首长黄克诚已解除监护,重返山西出任副省长一职,此刻正暂居于太原迎泽宾馆。
韩先楚随即对一同参会的几位同志说道,他打算绕道前往太原,探望这位老首长,还询问他们是否愿意一同前往。
此言一出,众人皆惊。黄克诚的情况,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。庐山会议之后,他便被撤职,赋闲在家。后来又赶上那动荡不安的岁月,境遇愈发糟糕,一直被关押,至今也没有个明确的结论。
倘若贸然前去,万一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瞧见,抓住把柄,那可真是有口难辩。于是,大家都纷纷劝他:“老韩啊,现在这形势,别人躲都来不及呢,你却主动找上门去,这不是自找麻烦嘛!”
展开剩余73%韩先楚听罢,深知大家是一片好心,但他只是淡然一笑,说道:“咱革命几十年,谁还没犯过错呢?不能因为人一倒霉,就吓得连门都不敢登。我可不怕跟着他倒霉。”
韩先楚并未听从众人的劝告,会议结束后,便径直前往太原,终于见到了老首长黄克诚。据他的秘书后来回忆,两人足足交谈了三个多小时,可具体聊了些什么,两人都守口如瓶。分别时,黄克诚送韩先楚出门,眼中满是泪水。
黄克诚为何落泪呢?众人皆知他当下的处境艰难,更清楚在革命战争年代,他们二人之间曾有过嫌隙。然而,韩先楚却胸怀坦荡,不计前嫌,在他最需要关怀的时候,及时送来温暖,黄克诚怎能不为之动容?
那么,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嫌隙呢?抗日战争时期,黄克诚被派往344旅担任政委,韩先楚在徐海东生病后,代理旅长一职。
在344旅开展工作与整训期间,黄克诚行事风格过于严厉、苛刻,这引起了韩先楚等人的不满。
性格直爽的韩先楚多次与黄克诚顶撞,两人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吵。此后,摩擦不断,韩先楚一气之下,干脆不在344旅干了,直接申请前往延安学习,这也导致他在整个抗战期间,很少参与战斗。
解放战争时期,韩先楚学习结束,主动申请到一线带兵打仗。他最初想回到344旅,也就是新四军的三师。此时,黄克诚已率领三师奔赴东北,投身到解放战争之中。
然而,当上级征求黄克诚意见时,他直接拒绝,称三师目前没有空缺岗位,建议韩先楚到其他部队任职。显然,黄克诚心中的疙瘩还未完全解开。无奈之下,韩先楚只得前往四纵担任副司令员。
由此可见,两人之间的关系确实颇为紧张。但即便如此,韩先楚依然前来探望,以德报怨,这充分彰显了韩先楚的宽广胸怀与高尚品格。
实际上,庐山会议期间,会议风向突变之后,彭德怀和黄克诚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韩先楚是后来才登上庐山的,到的时候,基本形势已十分明朗。
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韩先楚第一时间便去看望了彭总,随后又去看望了黄克诚,分别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谈。这与其他人对这两位同志“避之不及”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因此,当韩先楚离开时,彭总和黄克诚都亲自将他送到门口,紧紧握住他的手,被韩先楚这种真诚坦荡、无私无畏的品格深深打动。此时,他们或许才真正体会到“患难见真情”的含义,而黄克诚心中的那个疙瘩,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。
后来,随着形势的变化,韩先楚见到黄克诚的机会愈发稀少。不过,黄克诚在家赋闲期间,韩先楚只要有机会去北京,也总会前去看望他。两人的关系,渐渐从一般的战友情,转变为肝胆相照的深厚情谊,黄克诚也将这位老战友铭记于心。
这一次,到大寨参观的中央及地方同志多达3700余人,皆是相当级别的领导。然而,韩先楚依旧如此,不顾旁人议论,听闻老首长回到太原后,便立刻前来探望。难怪黄克诚会感动落泪。
遇到这样胸怀宽广、胆识过人的战友,遇到这样在关键时刻送来关怀与温暖的同志,又有谁能不为之感动呢?
发布于:山东省保利配资-炒股配资公司站点门户-证券配资的条件-股票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