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兵者,诡道也!”打仗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,打起来容易,但要打赢,真的太难了!
第一点,要确保自己军事功底扎实,甚至有一定的军事天赋,也就是说善于指挥部下,让部下心甘情愿为你效力,全军上下一致,共同面对敌人。这一点是基本要求,做到的将领也不少。我军开国上将以上级别都可以达到这一要求。
第二点,要做到知己知彼。孙子兵法说:昔之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不可胜在己,可胜在敌。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优劣势,确保自己不可胜,才能确保不败。知彼就是情报战,获取对方的情报,确保对方是可以打赢的,才能去打仗。这一点,做到的人就非常少了,国民党之所以失败,很多时候就是情报工作不扎实,对于我军的动向完全搞不清,而自己这边的动向完全被我军侦破。
可以说,如果能够做到以上两点,绝大部分作战都能取得胜利,但对于部分极其极端的战场情况,是不适用的。
湘江血战以后,国军信心大增,凶猛异常,蒋介石给部将们下达的命令中,引用战国兵家尉缭的话:“众已聚不虚散,兵已出不待归;求敌若求亡子,击敌若击溺人。”
展开剩余67%当时形势非常严峻,国军有40万士气正盛的军队猛追我军,而且枪支弹药充足;我军仅仅3万人,刚刚经历了数场惨烈的败仗,士兵状态低迷;如今被40万敌军铁桶般围在七、八平方公里的山崖里,很大可能被全部歼灭。
毛主席经过多年和国民党的周旋,深得军心,此时军中也有彭总、林总、刘帅等顶级名将,在军事指挥水平上,上下配合完全没问题。
毛主席当时也做到了知己知彼,他清楚红军当时的实力,对国民党的军事布置心知肚明。
但在绝对实力面前,做到以上两点也没用,你军事指挥能力再强,知道对方的情况再多,也改变不了40万对3万的绝境局面,你往哪一面敌人攻击,都没办法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,因为敌人都在四面八方,处处是优势。
这个时候,毛主席突破思维惯性,他做到了精确地指挥敌人,他想要敌人往哪儿走,敌人就往哪儿走,从而让敌人协助自己逃脱了老蒋精心布置的铁桶阵。
一渡赤水,毛泽东假装向敌人薄弱的扎西前进,吸引大批敌人西调,造成了黔北的空虚。
二渡赤水,把敌人调到西边后,毛主席突然一个回马枪,攻其不备,攻打遵义。
三渡赤水,毛主席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姿态,将国民党军主力调到了赤水以西地区。
四渡赤水,就在老蒋调集重兵向川南奔集而来的时候,毛主席再次向东重返国民党军兵力空虚的黔北。
这一波操作下来,把国军绕晕了头,估计整得老蒋都怀疑人生,到底国军是我老蒋在指挥?还是在被你毛泽东指挥?
就这样,毛主席一边忙碌地指挥红军大范围转移,一边精确地指挥敌人,让敌我双方都在为自己的战略目标服务。
发布于:广东省保利配资-炒股配资公司站点门户-证券配资的条件-股票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